在20世紀早期,荷蘭的歷史學家約翰●赫伊津哈(Johan Huizinga)在他的著作《遊戲的人》(Homo Ludens)中指出:
「競技場、牌桌、魔法圈、寺廟、舞台、網球場、正義的法庭,諸如此類,從形式和功能上都一個遊戲場。它包含特殊的規矩,如禁止污損、互相隔離、劃分禁地、神聖化等。它們都是在我們的”正常”世界之中,為了一個獨立行為而存在的臨時世界。」
近代的遊戲設計師凱蒂●沙倫(Katie Salen)和艾瑞克●齊默爾曼(Eric Zimmerman)在他們的著作《遊戲的規則》(Rules of Play)裡也引用了這句話中「魔法圈」的概念,並近一步闡明:當遊戲開始,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和現實無關了。
遊戲本身是個獨立的現實,在這個環境裡,我們可以突破許多限制,做到許多在現實世界中做不到、不能做的事情。然而,如果玩家沒有抱持健康的心態玩遊戲,就有可能會逐漸模糊了現實和虛擬的交界,進而在真實世界裡做出不符合大眾期待的作為。
魔法圈的邊界也有被突破的時候。一個沉迷博弈遊戲的人最終傾家蕩產、對遊戲中的損失耿耿於懷的人將壞心情帶到現實生活中…當遊戲不再只是一個遊戲,魔法圈的界線就被丟諸腦後了。
(正文結束,以下純屬個人觀點)
我個人覺得「魔法圈」這個概念其實很常被打破,甚至很少有成功劃清界線的時候,不論是以好的或壞的面向。玩家被遊戲所感動,進而更珍惜周遭的事物;玩家被恐怖遊戲嚇到,好幾天走在暗處時都會不自覺加快步伐;玩家被戀愛遊戲鼓舞,向喜歡的人告白後被拒絕從此一覺不振…其實遊戲要影響到現實真的蠻容易的啊XD
不過這個「現實與虛擬的分野」的議題,最常被拿來討論的應該是暴力與色情。每當「刑事罪犯剛好是個愛打電動的人時」,社會和媒體就會為電玩貼上污名化的標籤,「電玩讓人變暴力」、「電玩分級制度應該要更嚴格」…等。然而,就算電玩真的會讓部分玩家覺得「傷害一個生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」,那麼,把分級制度越修訂越嚴格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了嗎?
我覺得這議題跟對小孩的性教育有點相似,究竟「完全不讓小孩接觸到色情、性相關的事物」和「教導兒童用健康的心態接觸性知識」,哪個是比較合理又易於實行的做法呢?我相信前者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,在這個網路世代,小朋友都很精明的(?)
推薦一部探討電玩暴力的紀錄片:梁世佑老師個展 – 誰來扣板機?